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“世界水日”,同时第三十八届“中国水周”宣传活动也正式启动。联合国将今年“世界水日”的主题定为“冰川保护”,旨在呼吁全球关注冰川融化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。而我国则结合自身国情,将“世界水日”和“中国水周”的活动主题定为“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,保障我国水安全”。
从我国“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,保障我国水安全”的主题出发,结合智慧水利和智慧城市的应用,可以通过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手段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安全保障能力。智慧水利的核心在于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、智能分析和精准管理。例如,浙江省的“智慧水文”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全省主要河流和水库的水文数据,结合AI算法进行洪水预警和水库调度,显著提升了防洪抗旱能力。同时,深圳市在茅洲河流域部署的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,通过水质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查,实时监控水质变化,精准治理黑臭水体,有效改善了水环境。
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,水资源管理同样得到了显著优化。上海市在供水管网中部署了数千个智能传感器,实时监测管网压力、流量和漏损情况,结合AI算法预测潜在故障,成功将漏损率降低了15%。广州市则通过智慧排水管理系统,利用传感器和AI技术实时监控城市排水管网,结合气象预报提前调度排水设施,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。此外,北京市在海淀区试点的智慧雨水收集系统,通过传感器监测雨水收集池的水位和用水需求,实现了雨水的智能化分配和利用,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。
智慧水利和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,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,还需要跨部门协同和公众参与。例如,江苏省建立的“水利一张图”平台,整合了水利、气象、环保等多部门数据,为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提供了统一的决策支持。杭州市推出的“智慧水务”APP,让市民可以实时查看家庭用水量和水质信息,并参与节水活动,显著提升了公众的节水意识。
未来,随着数字孪生技术、AI预测与决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智慧水利将在保障水安全、改善水环境、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通过绿色低碳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智能化管理,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,为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实支撑。